伍舒芳膏藥“秘方”和它的來歷
在伍舒芳膏藥三百多年長盛不衰的暢銷歷史中,關于伍舒芳膏藥的配方和這個配方的來歷,就成為人們津津樂道、樂此不疲的一個永恒的話題。
解放后,重慶中醫藥界對伍舒芳膏藥配方展開了翔實考證和科學鑒定,肯定了伍舒芳膏藥由32 味中藥配制而成,他們是:北細辛、白芥子、穿山甲、生地黃、檳榔仁、草烏、川烏、羌活、柴胡、生南星、獨活、木香、桂枝、杏仁、桃仁、牛膝、川芎、白蘞、香附子、防已、枳殼、防風、故子、官桂、麻黃、石南藤、木瓜、杜仲、白芷、靈仙、當歸、蜂房等。
相傳清朝康熙末葉,伍宏憲率家眷由南京溯江而上,乘船駛進長江三峽之巫峽時,同船有個仙風道骨的道長,稱贊他待人厚道,有仙根仙緣,就把自己修煉了多年的一根禪杖(后來稱“神仙棒”)贈與伍宏憲,并傳授了一些修仙煉道和采藥煉丹的法術。伍宏憲到了重慶以后,便開始運用道長所傳的仙方采集藥材,制煉膏、丹,制煉時就用“神仙棒”攪拌藥料,制煉出來的膏、丹,果然有奇效,遂使膏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,銷路日益擴大。
當然,此為傳說,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。真實的情況可從伍氏族譜記載窺見一斑:“公游蜀,遇異人授秘方,制膏濟人,無不奇效。凡士大夫至重慶者,莫不爭購之!
由此可知,當年伍宏憲由南京到重慶,最初經營香粉生意的時候,他接受了某善堂的委托代為施送膏藥。由于膏藥能適應諸般病癥,且有一定療效,“伍舒芳膏藥”一時名傳城鄉,婦孺皆知,因此需要量逐日增加,供不應求。善堂在人力物力兩方面,都感無力負荷,就以半收費半施送的辦法來加以限制,殊不知需要量仍然有增無減。在欲罷不能的形勢下,不得不采兩全其美的辦法,將膏藥的方劑和熬煉方法全部傳授給伍舒芳草堂,由它繼續經辦。伍氏家族由此獲得這一寶貴的配方。在經辦之初,伍舒芳香室仍然半取費半施送。嗣因民間需要量大增,即用專人熬制,定價售賣,正式經營膏藥業務。而伍舒芳膏藥的這一配方也因此被打上祖傳秘方的烙印,代代秘密相傳,不示外人,以維護家族生意的壟斷性。
(本文為伍舒芳傳人伍敬輿、伍儀訓、伍儀勤整理)
2012年6月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