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晚上,表妹QQ上發來一篇準備參賽的征文讓我提提意見,打開表妹的稿件,發現短短一千字左右的文章卻有很多的問題,于是便毫不客氣地指出:“第一段有些累贅,讀不通,有些并列的關聯詞用錯了”,“不要刻意使用形容詞、排比句,別老想著把文字寫得多美,要注意邏輯……”一連串的問題拋了過去,表妹回過來一連串的“流汗”表情,很歉意地解釋道:“我不該一遍都沒有修改就發給你,你說的問題都存在,我明天再好好改改……”
過了幾天表妹打來電話,說她的征文獲了獎,聲音里滿是高興,快收線時表妹說:“那天晚上你提的建議雖然對我都有幫助,但當時我多少還是有些抵觸情緒,我多么希望你能多鼓勵我一下,或許換一種指正的方式會更好!
表妹的話不無道理。這讓我想起中學時的一位語文老師,因為我作文寫得不好而嚴厲地批評了我,讓我現在想起來都心有余悸。老師的批評并沒有讓我更加熱衷于寫作,而是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天賦產生了懷疑,繼而打起了退堂鼓,以致于我在寫作上一直都比較差。老師的批評適得其反。
其實工作也一樣。任何時候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,我們在給出意見或者指出他人錯誤時其實有很多種表達方式,選擇“當頭一棒”或“潑一盆冷水”的方式的確能讓對方直接的感受到錯誤的存在,卻不一定能讓對方真心接受;相反,如果我們在指出問題前先找出其優點進行適當鼓勵,同時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,就不僅能夠使其改正錯誤,同時也能激發出他們更多的積極性。很多時候、很多事情,如果我們能換一種方式提意見,結果就會大不一樣。
客服部 尹曉堃
2013年6月